她们拥有与雅典娜比肩的智慧,也拥有不输维纳斯的美貌;她们像阿尔忒弥斯一样自由独立,亦如德墨忒尔一般赋予世界勃勃生机。
今年“3.8”妇女节,《美食导报》采访了几位在餐饮领域有突出表现的杰出女性,她们是企业家、是主厨、是餐饮总监......她们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在餐饮行业辟出了一条属于她们的,属于女性的职业道路。
在交流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她们眼中有星辰,心中怀大海。今天,让我们继续欣赏她们眼睛里的“光”,一起感受了不起的“她”力量!
导报君语
“很少见到川菜馆装修得这么漂亮的。”
“我们家的所有纪念日都会来这里庆祝。”
“我经常点他们家的沸腾老虎斑、辣子鸡、蛙腿,太好吃了!”
“你能想象在麻婆豆腐里吃到鹅肝那种惊艳吗?”
给予人惊喜的
是宋
而把握这间餐厅灵魂的
是曾怀君
宋·川菜行政总厨曾怀君有人说中厨的门槛低,如果比较对象是分子料理、龙吟料理那些用炫技手法、精密仪器去对待食材的烹饪方式,铁锅大勺的确简单粗暴。
有人说中厨一般人当不了,也没错,经典如文思豆腐,手工刀切至发丝粗细,入水散开而不断,有如菊花绽放;常见如后厨生态,单手抡起五六斤重的铁锅颠勺,体力要求已然异于常人。
但曾怀君在30多年的厨师生涯中从未理会过外界的风言风语,在师傅眼里执着又硬气的她,一心扑在所挚爱川菜事业上。
而当米其林、黑珍珠、新派川菜、国宝级女厨师等一切鲜花掌声来到曾怀君面前,她微微一笑,转身进入厨房,一如既往寻求内心的平静。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饭市时间,高德置地冬广场的电梯里,一段三口之家的对话吸引了我们的耳朵。
“他们餐厅都是吃什么的呀?”
“主要是川菜,在广州拿的米其林一星,很好吃的!”
“妈妈,抱!”
电梯在四楼开门,圆形的“宋”标志前,已经有不少人排号等位。而进入餐厅,几乎没有人不会被眼前以宋徽宗《瑞鹤图》为概念起点,佐以现代工艺材料所呈现的鹤羽山水设计所折服。
宋餐厅内部“我和宋的理念是相同的,餐厅一直在追求‘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平衡’,我也一直践行恩师卢朝华师傅所强调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创新不能没有来路’的核心价值。”
呈现在餐桌上的宫保鸡丁、鱼香肉丝,出自十年以上功底的炒锅师傅,他们稳定还原传统的味道;
因繁琐制作方法而家喻户晓的开水白菜,宋严格按照食谱记录一一还原,仅改变白菜造型增加美观;
宋出品的开水白菜看似普通的一道麻婆豆腐,又因为在其中加入了鹅肝让整体口感、香气都得到了提升……
“根植于传统保持其技法和调味,又要有超越传统的发挥。”曾怀君如此评价和诠释她在宋所主理的川菜。
“之前听一些运动员说过,参与比赛的时候是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宁静中。我做菜的时候也有一点这样的感觉,明明是热火朝天的厨房,但却出现了一种让人坠入其中的宁静。”
作为广州城中每日满座的星钻餐厅,宋的厨房不会比前厅清闲。曾怀君形容餐厅的后厨就是个战场,但是当她进入状态,纷扰杂乱不会动摇她分毫,她在厨房里入了化境。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曾怀君也有苦恼。少时入行,除了要克服体力差距,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厨师行业要闯出一片天地实属不易,好在曾怀君对这份职业抱有%的热诚,也乐在其中。
她坦言,最初只是想学门手艺,自己又是个“死脑筋”,即使辛苦,也凭着一腔热血拼命干,花时间下功夫去做。
而从有“川菜黄埔军校”之称的锦江宾馆“毕业”,轮到自己成为成为师父的时候,她发现,世道变了。
“这几十年的内地餐饮发展迅猛,厨师的缺口是比较大的。以前说徒弟‘三年学师,三年帮师’然后才自立门户,现在还哪有这样的事情?两个月学会几个江湖菜,就迫不及待地‘自立门户’了。所以才会导致追求速度,大麻大辣的菜品大行其道,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的复合调味料,这种东西虽然有短期的刺激,但令传统川菜失去了本色。”
被误解的“酸菜鱼”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曹雨在《中国食辣史》中,论述了辣椒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足迹,指出现代人下意识把辣椒同川菜联系在一起,其实是一种误解,而食辣本身,则是移民文化的产物。
川菜经过古典川菜到近代川菜、现代川菜,再到今天当代川菜的演变发展,既是多地区饮食融合的结晶,也是多菜系优势嫁接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四川地区擅于接纳外来饮食与文化的包容与繁荣。
曾怀君指出,酸菜鱼、辣子鸡、香辣锅等等并不是川菜的全部,在川菜体系里面,只有约30%左右是辣味的。
“我们不能祈求所有人都一定要按我们这样‘死脑筋’花时间学技法,用传统方式搞调味,但我们会一直坚持,希望能让年轻一辈看到另一种可能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米其林的评审中,食材水平、料理技艺水平和口味的融合、创新水平、是否物有所值,和烹饪水准的一致性是拿星的硬性标准。
“我的压力就来源于要时刻保持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36年前,曾怀君进入四川饮食技工学校厨师8班,跟随川菜界德高望重的罗松柏先生学习厨艺。其后进入锦江宾馆,师从川菜大师卢朝华,不断磨炼体悟传统川菜之美。
曾怀君曾工作的锦江宾馆“现阶段,我们还是希望能最纯粹地回归川菜本源的表达方式。”这是曾怀君想通过菜品传递给客人的信息。
这里便不得不提到中餐行业一直讨论的标准化问题。曾怀君认为,尽管大家都希望把中餐出品一直依赖的“肌肉记忆”转变成较易执行的“标准化”。但就川菜一脉的探索而言,只能说,只有部分菜品适用标准化。
她还提到,虽然宋出品的还是传统的川菜,但也在不断适应现代饮食需求。
曾怀君的烹饪理念同师傅卢朝华一脉相承: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我们可以在食材的运用上更加广阔,可以覆盖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食材;在烹饪技法的创新上可以更加多元,包括学习借鉴西餐、现代先锋料理等实验,进一步丰富川菜的味型与烹饪技艺。”说到理念,她滔滔不绝,这是只有到了“挚爱”层次才会有的表现。
“我和宋都认为,众多传统和创新的有机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展现川菜的本来面貌。这种模式也适用适用于任何国内一线城市,甚至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都会也是适用的。因为“传统+创新=传承”,而传承是可以经历时间的考验和跨越文化差异的东西。”
大洋彼岸,由马西莫·波图拉主理的颠覆型“妈妈菜”弗朗西斯卡纳,和由仁木主理的加州创意怀石料理恩那卡,也正是靠他们出身传统而不受束缚,大胆叛逆又反哺经典的创造力,分别拿下了米其林三星和比尔德基金会奖。
正如她所言,摘星意味着从专业角度肯定了他们的餐饮理念。
曾怀君摘星现场“我的动力来自对烹饪依旧保持着的足够好奇,我要不断继续。”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脱下厨师服后的她,日常生活也会追追综艺,炒炒股票,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
回望人生,她最大的感触就是时间过得太快。也因此,她也会劝身边人好好利用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重要的,还是活得开心。
“我曾经把厨师身份只当作谋生的职业,现在应该算是事业,我也是带着使命感为川菜的传承做出一点贡献。”
曾怀君目光坚定,灯光在她眼里流转,璀璨又充满力量。
“我很享受现在,惊喜和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轮替。”
她还说:
“一个人、一间餐厅不能改变世界,但能让世界看到另一种可能性。”
文
李思静
图
受访者提供
编辑
A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