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言杂志买了吗?
集资参与了吗?
超话发博净化反黑完成了吗?
分到你手里的那个小号的任务都做完了吗?
如果你曾经因为对“饭圈”好奇,而顺藤摸瓜地看过一些追星粉头的微博。
对这些“明明是中国字但怎么我就是看不懂”的话,一定不陌生。
明星饭圈,又有人称之为饭圈(juàn)。
呈现在大众眼前的,往往是不分场合的示爱刷屏,或者是随处可见的脏话集锦。
无脑、低龄、疯狂。
他们有时是脑门上刻着“人傻钱多速来”的数据机器。
有时又是胡言乱语的“养蛊邪教”。
这种趋之若鹜的风气,的确像极了圈养生物。
到了今年,娱乐圈明星“犯罪内卷”,粉丝们也争相展示自己的毫无底线。
一朝顶流一朝销号的某明星事件后,轰轰烈烈的“饭圈清整”开展起来。
有人说,太好了,早该整治这乌烟瘴气的饭圈文化。
也有人说,圈层思维已经被培养定型,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
饭圈文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异化的?
饭圈又是否无药可救?
今天想借一档节目,理智地聊一聊饭圈——
角落的夜晚导演:谷云汉主演:梁文道/陈丹青/陈迪/刘擎首播:-08-23(中国大陆)季数:1集数:12
这是一档谈话交流节目。
主持人梁文道和两位嘉宾拟定话题闲聊。
时间不长,话题也很轻松平常。
但胜在能深入浅出,大胆聊点本质问题。
第二期,就谈到了追星。
他们给现在的追星下了个定义——参与偶像创造。
谈追星,必然离不开饭圈文化。
饭圈,是什么?
饭=fan=粉丝。
虽然是英文音译,但这个词最早来自日韩明星粉丝圈层,目的是为了区别于那个时代的其他粉丝。
也就是梁文道所理解的追星:
贴海报、买专辑、去看演唱会。
狂热一点的,也不过是如张国荣的粉丝们。
跨越大洋,从日本飞到香港为他庆生。
他去世后,每年忌日也会有粉丝从世界各地飞往香港,摆花、摆信件去悼念。
在他看来,粉丝对偶像的情感更像是一种宗教性崇拜。
定期“朝圣”、购置周边产品、以信徒的方式从偶像身上汲取鞭策自己进步的能量……
无论是被某种特质吸引,还是一种自我投射而喜欢上某个明星。
最终的情感落点都是“他是神圣的、值得追随的”。
而在社会舆论的高要求下,明星们也必须刻苦磨练技术,拥有一技之长才“配得上喜欢”。
追星行为交付的,更多是一种正向反馈。
而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拉近了明星和粉丝之间的距离。
以往一年都不一定能见上一次的偶像,现在一个月、一周、甚至每天都能看到。
偶像触手可及,也意味着跌落神坛。
看得多了,白月光也成了桌上的饭粒。
明星必须想方设法展现自己的独特,留住粉丝目光。
创造作品、打磨技能需要的周期太长,于是有了“人设”——
简单直白地告诉观众,我身上哪一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