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怎么通过药物的生长判断药物的气味
TUhjnbcbe - 2021/8/28 20:47:00
治疗白癜风的口服药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42832.html

作者:王伟

来源:《拨开迷雾学中医1》

古人对中药的认识——通过药物的生长判断药物气味

在中国古人的思维中,天地间任何有生命的动物、植物均是天地二气交感而成,并且天地二气一直滋养着天地间所有的生物。

就动物而言必须通过呼吸来接受天气并且通过饮食来接受地气;就植物而言则需要通过枝叶来吸收天气,通过根来吸收地气。

天地二气必须交感万物方能生长繁衍,即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如此周流不息。

于人体而言,天地二气升降出入,交流不息则人体无病,若二气不调则生各种病,即出现人体阴阳失和。若二气不交,为阴阳离决,则死矣。

于同一株植物而言,地以上的枝叶吸收天气与地以下的根吸收地气相交感则植物生长,故而枝叶与根相比较,枝叶所吸收的天气较多,而根所吸收的地气较多,果实为一株植物的精华,具有繁育后代的重任,因此古人认为果实所含天气与地气都多。

通过植物的取材部位判断植物气味多少仅是一个参考,而古人最原始的认识气味的方法为眼观、鼻闻、口尝、手感。

眼观

天清地浊,凡是天气多的药物颜色比较浅或比较鲜亮,质地比较疏松;凡是地气多的药物颜色比较深或比较暗,质地比较紧实。

鼻闻

鼻闻主要闻药物的气,用于判断药物的天气,每个药物都会向空气中散发气,如果我们很容易就能闻到,说明这个药物气较多,如果很难闻到,说明这个药物气较少。

但是有些药虽然也闻不到气,但是口尝有麻舌感,说明药气厚而多。

如果闻到的药物之气较清淡,说明这个药物气的动性不大,如果气较芳香,或浓烈,或臭晦,或呛鼻,都说明这个药物气的动性很大,走串力强。

有很多药虽然闻之气不大,但是服用亦能使人体的气动,亦为天气多动性大。

口尝

口尝主要尝药物的味,用于判断药物地气的多少,药物尝到口中不外有酸、苦、甘、辛、咸这几个味,这些味越大,说明药物的地气越多,味越淡,说明地气越少。

手感

天清地浊,凡是天气多的植物,质地都比较轻,凡是地气多的植物,质地都比较重。

关于矿石类药物,古人认为是天地之精所化生,气厚而动性小,味很重,服食可以长生,故而《本经》将很多矿石列为上品。

古代有很多道士便常年服食矿石所炼制的丹药,但是常人服食需谨慎。

以下列举几对药,我们来分析一下药物的气味情况。

同为树根的黄芪与地黄,这两味药尝起来都比较甘甜,说明这两味药味都较多,地气较多。黄芪比较鲜亮,而且颜色较淡,质地较疏松,很容易就闻到淡淡的豆腥味,而地黄颜色较暗,质地紧密,较沉重,这些说明黄芪的天气多而地黄的天气少。同是甘味药,黄芪就要动一些,而地黄就要静一些。

同为树皮的黄柏与厚朴,这两味药尝起来味都比较大,因此两味药地气都较多,但不如黄芪、地黄等树根类药物地气多。厚朴较容易闻到香气,而黄柏香气较少,所以厚朴比黄柏天气稍多。其他种种皆可类推。

古人对药物气味的体会还有通过服用药物之后,药物引起人体内气机的变化而定的。

如果药物使人体的气向外走,这个药就是辛味药;

使人体气向内走,这个药就是苦味药或酸味药;

使人体的气变缓,或与别的药合用使别的药气变缓变持久,这个药就是甘味药;

能使人体的气变快,或与别的药合用使别的药气变快,这个药就是淡味药(《本经》将淡味药归为甘味)。

《本经》记载的药物气味最多的为辛、甘、苦三种,酸味与咸味药只有很少几种。辛味与苦味一阴一阳,甘味与淡味为中土,

张仲景的方剂大部分都是靠这阴阳与中土的配合,调整人体的气机,有辛甘配伍、苦甘配伍、辛苦甘伍、辛淡配伍、苦淡配伍、辛苦淡配伍、辛甘淡配伍、苦甘淡配伍、辛苦甘淡配伍,用不同的配伍来调整人体阴阳。

天地间的药物之所以能使人体的气产生变化,因为有天地之理蕴含其中。

首先是四气——寒、热、温、凉,这四气是由天气决定,主要取决于植物产地的寒温与植物生长的季节。

对于药用部位为根、枝、叶或全草而言,植物生长在寒冷的北方,生长环境寒冷,其所采收的天气就偏寒;

植物生长于炎热的南方,生长环境温热,其所采收的天气就偏热。

植物从生长到采收,主要生长时间偏于夏季,其所采收的天气就偏热;主要生长时间偏于冬季,其所采收的天气就偏寒。

对于果实则正好相反,成熟果实所含天地之气与当时的气候正好相反,夏天成熟的果实偏寒,冬天成熟的果实偏温。

此中自有天地道理,果实之作用有二:

一、保护果实内部的种子,以抵御当时天气对种子的损害,天气炎热,果实必须要偏寒凉,维持种子外环境平衡,这样种子才可安全度过炎热。

二、诱惑别的动物吃掉果实,动物吃掉果实后将种子带到远处,生命得到繁衍。外气炎热,果实若想吸引动物就必须呈寒凉的气,动物为了抵抗炎热便会被果实吸引而吃掉果实。

从养生角度讲确实不宜过食反季节的水果,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寒热温凉四季变化,也给了我们中和四气的水果,这就是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天地之道。

关于五味

第一,辛味

凡是能使人体气向外运行的辛味药,药物本身就蕴含往外扩张的气。

未开放的花朵,如金银花、款冬花、玫瑰花、辛夷、丁香等,这些没开放的花都有很强烈的透表之力,一旦花朵打开,药效就会大减;

树的枝,如桂枝、桑枝等,这些枝的气就是向四外扩张,而且越接近枝梢部效力越强;

植物的种子,如菟丝子、葶苈子、巴豆、吴茱萸、花椒等,这些种子都蕴含了长出一棵新植物的向外扩张之力;

植物的块茎或块根,如半夏、附子、姜、蒜、萝卜等,此类药物的特点是这些块茎或块根埋于土里能向外生长出一株植物,气也是向外扩张的;

没有主根,全是纤细须根的植物的根,如细辛、通草等,这些植物的根主要是向四周扩张,因此越接近根梢药力越强。

正是因为这些辛味药蕴含了向外扩张的天地之气,因此人服用之后亦会使人体的气向外扩散。

第二,苦味

凡是能使人体气向内运行的苦味药,药物本身就蕴含向内收敛之气。

植物的树叶,如桑叶、竹叶、绿茶等,这些树叶吸收天气供养植物,因此这些树叶能使气内敛,力量较轻;

开放的花朵,如菊花、桃花等,这些花下一步要将气内敛养育果实,气亦是内收;

植物的树皮,如厚朴、黄柏、桑白皮、地骨皮等,这些树皮主要是吸收天气或地气滋养植物,亦是内收之气;

植物的树根,如黄连、芍药、大黄、黄芩、柴胡等,这些树根主要从大地中吸收地气供养植物,内敛力量较强;

质重的果实,如枳实、栀子、槐实、枸杞子等,这些果实质重,气内敛以养护种子,欲落地以生子。

正因为这些苦味药蕴含了向内收敛的天地之气,因此人服用之后亦会使人体的气向内收敛或泻下。

第三,甘味

凡是具有缓和作用,并具有一定补益效果的药物,药物本身就是天地之气的结晶,具有储备天地之气的特点。

成熟的果实,如瓜蒌实、大枣、龙眼等,夏往秋来,植物的枝叶开始枯萎,而果实开始成熟,枝叶将春夏收集的能量聚集到果实上,枝叶自己枯萎,果实就蕴藏了这天地能量精华;

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如人参、*参、地黄、黄芪、甘草、山药等,这些植物春天发芽,夏天成长,秋天地上部分枯萎,并将春夏所采收的天地能量聚集到根上,以备明年发芽,因此这些根类的甘味药采收季节以秋后为好,此时能量已经聚集到了根上,而且年龄越长的根效果越好,因为越久则储藏的天地精华越多。

正因为这些甘味药蕴含了天地的精华,因此服用可有一定补益效果,而且与别的药物配伍,可以为别的药增加原动力,而使别的药作用时间持久。

精华物质黏腻不易运化,可使人气机运行变缓,或减缓其他药物的动性,并且过食容易阻塞气机。体内精华过多亦很危险,“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对于壮实的人不可过食肥甘。

第四,酸味与咸味

《本经》中记载的酸味药与咸味药很少,酸味药主要是未成熟的果实或本来就很酸的成熟果实

如乌梅、山萸肉、五味子、山楂等,这些偏酸性的果实主要目的是为了诱惑动物吃掉之后排泄出种子,以繁衍后代

因此酸性药都或多或少的有向内引气的作用,未成熟果实酸味大于成熟果实,成熟果实酸味柔和且带甘味

因此未成熟果实地气多天气也多,偏于泻,而成熟果实地气更多而天气相对小,偏于补益。

咸味药主要是些虫类药物,虫类药物的特点为攻冲,因此咸味药能化体内硬结,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以上所列举的药物气味规律为大体规,不可过于死板叫真,很多植物的气味并未严格遵守这个规律。

具体药物需要具体分析,每个药物的情况都不同,但是只要是天地间的药物,就一定有天地的道理在其中。

现在随便给我们一个药,我们可以通过《本经》查找出这味药的气味

对《本经》没有记载的药物,我们可以通过药用部位、生长属性、质地、口尝鼻闻药物的气味等对这个药物所含有的天气、地气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其实只要拥有这种中医的思维,继续深入下去,比如对药物长相、生长周期等继续分析,就会对药物的具体细节了解得更精确。

古代有很多中医大家达到随手拈来皆是良药的境界,他们随意组方,用药种类繁杂,看似无法无方,实是法度森严,用药变化自如。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么通过药物的生长判断药物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