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粑”状为圆形,包以椰丝、花生、芝麻、糖,有圆圆满满、甜甜蜜蜜的寓意,除了日常小吃外,民间常作为寄托祝福、贺喜的朴素情感寄托。
在民间淳朴的海南乡村特别是东部乡村,世代以来,沿袭了“一家有喜,全村共享、一家有难,全村分担”的美德,哪家“起屋”、“做灶”,哪家为孩子“做过月”“做对岁”,哪家为老人“做寿”,哪家有亲人从南洋回来……亲戚朋友都会送来寓意幸福美满的“薏粑”作为贺礼,而主人除了留一小部分外,大部分按户数分给全村各家各户以表同喜同贺。重视“人情面皮”的海南人平常上亲戚朋友家,手里也必带礼物(海南俗话叫“迎路”或称“压手迎路”),而这些“迎路”,多为“薏粑”。
一、与节日有关的粑食
海南民间有一民谣:“正月初,二月军,三月清明,四月八,五月雪,六月八,七月半,八月中秋,九月灶公,十月做十月,十一月冬至,十二月做年”。这一民谣,全面概括了海南的传统节日。
“做年粑”,其做法同内地的“年糕”,但海南人吃法有几种,或切成小块直接吃,或下锅油煎金黄切成小块加姜末、椰奶煮成“粑汤”,无论哪一种吃法都香甜糯软。
“七月半薏粑”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鬼节,民间说法:将粑放在户外给野鬼吃,封其嘴巴,不让其兴风作浪。
“七月初一粑仔”海南东部一些地方,每年七月初一,就要做粑仔。有些地方在做粑仔过程中,加上“鸡屎藤叶”一起碾碎便成了“鸡屎藤粑仔”。
二、与“人情面皮”与红白喜事有关的粑食
“过月粑”出嫁的闺女生小孩满月,娘家会在满月那天挑一担粑果前往祝贺,这种粑果一般要用寓意圆圆满满的“薏粑”。
“生日闺粑”是已出嫁的闺女给娘家父母特做的庆贺生日的粑果。此粑形状比“薏粑”大,内容物比“薏粑”多,叠放入竹篮后,通常会在上面压上一个最大的“闺粑”,上边贴上一个剪纸体的“寿”字以表庆贺。
“新娘迎路粑”新娘出嫁第三天必须在新郎陪同下回娘家,婆家要做“迎路粑”,让新娘带回娘家分送给四邻五舍。这种粑一般为企望新婚夫妇甜蜜美满。
“定亲煎堆”煎堆是用糯米粉为皮,椰丝、芝麻、花生、糖为馅(也有空心煎堆)包成圆球状,下沸油炸的小食,平时吃的煎堆只有包子大,在海南一些地方,新郎家给新娘家送的“定亲礼”中,有专门制作的“煎堆”,其体积有篮球之大,吃时需要用剪刀剪成一小块。
“做七粑”这是办丧事时,亲戚送来表示哀悼及送死者平安上路的粑品,制作方法类似于“做年粑”。
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利用本地的丰富物产资源,创造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姿的粑食,不但作为主食的补充,还通过粑食寄托自己朴素的情感,让人不得不感叹海南民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