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文明灯塔,
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提升市民文史素养的重要载体。
南海博物馆。(资料图)
12月27日至29日,一连三天的佛山博物馆文化周活动举行,南海14家特色展馆集中亮相,占了总展馆超三分之一,充分展现了南海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佛山博物馆文化周吸引众多市民观看。图/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
南海展馆火爆的背后,是近年来南海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聚焦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全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成果。目前,南海初步形成了以政策驱动、规划引领、连片建群、共建共享、以馆兴城、跨界融合的博物馆之城建设路径,国有及非国有博物馆并驾齐驱、双翼齐飞,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有效赋能高质量发展,成为世界快速认识南海的重要载体。
康有为博物馆和南海会馆全貌。图/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
创新实践
政策驱动文博场馆共建共享
博物馆不仅担负着地域文化阐释与教育的功能,而且日渐成为城市打造文化景观和城市文明的象征。
市民朱学妹
逛了一天,欣赏了名人墨迹,品尝了特色手信,还可了解睡眠科普知识,真过瘾!
佛山博物馆文化周期间,带孩子一起来逛展的市民朱学妹说,南海的展馆很有特色,文博展品丰富,互动性、趣味性强,能让市民在欣赏中了解一座城市发展的印记。
此次佛山博物馆文化周全市共有32家博物馆和16家非遗、文创机构参展,其中南海14家博物馆和艺术馆集中亮相,占了总展馆超三分之一。
目前,南海已建成博物馆10家、艺术馆(展览馆)32家,规模及层次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为佛山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无声,却充分展现了南海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而背后,则是南海坚持政策驱动、先行先试,探索共建共享的博物馆之城建设新路的创新实践。
年12月27日,佛山建设博物馆之城重点工作推进会召开,提出“双驱双百”目标及发展“七大系列”场馆构想,吹响了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号角。
南海区迅速响应,将博物馆之城建设列入全区中心工作,形成了书记、区长亲自抓的格局。年4月,南海在全市率先召开了南海区博物馆之城建设推进会,对全区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梳理出37个重点推进项目。提出按照“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路径,将博物馆之城建设融入城市治理这一条主线,全力推动文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其实,在全市吹响博物馆之城建设号角之前,南海就已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非国有博物馆建设、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等进行资金补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引导非国有博物馆规范发展。
比如,年,南海在全市率先出台《佛山市南海区鼓励民办文化、专题性体育场馆发展实施意见》,并于年修订颁布《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奖励资金的实施细则》,对非国有博物馆及艺术馆(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进行奖励。年3月出台《佛山市南海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扶持办法》,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能够填补南海区博物馆门类空白、藏品等级高、建设效果好、影响力显著、具创建国家级博物馆条件的非国有博物馆,至少可按每年万元的标准进行补贴。目前,经过首次专家评估,广东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已具备创建国家级博物馆条件,并列入符合扶持条件的非国有博物名单。
市民在广东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参观。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
一系列扶持政策,构建起省、市、区三级扶持体系,有力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据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统计,年至年,南海的博物馆(不包括艺术场馆)获三级扶持政策资金达.万元,其中区级.万元、市级万元、省级万元。
广东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馆长丁方忠表示,南海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效破解了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发展中遇到的用地、运营、资金等瓶颈,进一步打开了全区文博事业发展的新空间。“万元扶持资金实实在在给到了,政策落到了实处,非常好!只有这样才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参与博物馆之城建设。”
此外,南海还积极联动全区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资源,组建南海区博物馆联盟和南海区艺术馆联盟(文化馆总分馆制),搭建政府联系民办场馆的纽带和桥梁,打造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矩阵,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办馆水平,丰富博物馆之城建设内涵。
六月西洋艺术博物馆展出的西洋家具。图/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
体系优势
出台规划走系统化发展之路
12月18日,佛山市委书记鲁毅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时强调,要深刻认识博物馆之城建设是佛山市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抓手,以博物馆之城建设统揽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高格局谋划、高标准落实,让博物馆之城建设成为佛山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政策驱动引发了南海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蝴蝶效应。如何进一步落实好市委常委会的精神?南海区实施顶层设计,形成体系优势,走系统化发展之路,开展《南海区文体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南海区文物保护与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南海区非遗保护发展规划》《南海区博物馆群规划》四大规划的编制。
其中,《南海区非遗保护发展规划》已公布,而《南海区博物馆群规划》已编制完成,将于近期公布。该规划在全省率先提出连片建设博物馆群城市文化地标,规划引领推动文商旅产融合发展战略。
佛山博物馆文化周主会场上,玄憬龙博物馆展位前人流颇旺,展出的文创饰品和挂件别具一格。图/珠江时报记者苏绮玲
南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梁惠颜介绍,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它决定了博物馆之城建设要往什么方向走、做成怎样的水平。顶层规划引领,连片建群、共建共享、以馆兴城、跨界融合将是南海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要途径。《南海区博物馆群规划》是专家组在充分调查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成果和长远规划,对南海有什么“家底”和如何用好“家底”做了深刻剖析。可以说,这是南海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引领发展作用。
根据规划,南海将围绕历史综合系列、名人故居及革命文化系列、南海产业系列、社区生态系列、非遗民俗系列、特色收藏系列、岭南艺术系列七大系列,建设三大片区博物馆集聚区域。其中,东部围绕千灯湖片区(南海中轴线),建设展示都市综合文化的环千灯湖博物馆群;中部围绕狮山智库科技城(佛山西站),建设展示产业文化的环佛山高新区南海园博物馆群;西部围绕西樵山区域,建设展示历史文化的环西樵山博物馆群。争取到年,基本构建起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骨干、行业博物馆为特色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每1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佛山博物馆文化周现场,观众欣赏文创产品。图/珠江时报记者苏绮玲
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副所长关志烨表示,《南海区博物馆群规划》的编制,体现了南海区委区政府对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眼光,它出台实施后将推动南海区博物馆之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个县区能如此系统完善地制定博物馆群规划,这在全省,甚至全国县区级中具有率先和引领意义。
关志烨
规划引领
以馆兴城推动跨界融合发展
此次佛山博物馆文化周,参展的南海文博馆纷纷拿出特色藏品及独特的文创衍生品进行展示,充分彰显南海文博事业发展的成就和跨界融合发展的特色。
佛山博物馆文化周主会场活动举行,南海十多家特色文博馆集中亮相,图为在广东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的文创——铜镜样式的茶饼。图/珠江时报记者苏绮玲
梁惠颜表示,一系列的政策规划将支撑南海整个文博事业建设发展,进一步激发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活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规划引领,推动文商旅产跨界融合发展,实现以馆兴城。
南海博物馆建设具有起步早、数量多、质量高的特点。政策红利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热情,逐渐实现国有馆与民办馆双翼齐飞的新局面。南海现有的10家博物馆中,既有充分展示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如康有为博物馆、九江侨乡博物馆、汤南私塾博物馆;也有彰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当前产业特色以及长远规划的产业文化博物馆,如凯仕乐医疗保健器械养生博物馆、九江双蒸博物馆,这些以产业为主题的博物馆有效提升了行业与企业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形象,并逐步形成一批工业制造与文化设计融合的创新平台,充分诠释南海制造业强区的魅力,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南海还探索跨界融合,鼓励博物馆主动融入社会民生事业和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发展,构建“博物馆+”的全新发展格局。
如今“博物馆+旅游”颇有成效,包括与龙头景区捆绑拉动旅游,将南海区博物馆、康有为博物馆、九江双蒸博物馆、广东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等重点博物馆与西樵山、国艺影视城、千灯湖等景区连接形成旅游线路,鼓励博物馆和社会合力提升综合效益。
同时,鼓励博物馆与社会力量合作,依托藏品、展览等元素,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博物馆+文创”。玄憬龙博物馆、广东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就在馆内开辟了专门场所售卖文创产品;九江双蒸博物馆聚焦酒文化主业拓展各类关联业务,每年营收逾万元。下一步南海还计划在推动“博物馆+古村落活化”“博物馆+中医药”方面下功夫,夯实跨界融合格局。
佛山博物馆文化周主会场上,玄憬龙博物馆展位前人流颇旺,展出的文创饰品和挂件别具一格。图/珠江时报记者苏绮玲
“一座城市的博物馆肩负着塑造城市气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责任。”丁方忠认为,一流的博物馆会对一座城市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高质量博物馆的发展将成就一座城市的未来。
“博物馆文创衍生品是拉近馆藏与观众距离的秘密武器。各类和馆藏文物相关的文创设计将聚焦馆藏文物,以文物艺术元素提炼设计概念,与现代美学和日用化相结合,使文物走出刻板的博物馆进入寻常百姓家,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产业发展科(资源开发科)科长李宏基说,当前正积极引导落户南海的专业设计服务平台、设计机构、本土文创企业参与博物馆文创衍生品设计开发,并计划组织开展南海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届时将评选出来的优秀设计转化为商品,同步在10家博物馆中开辟文创DIY互动空间,进行展示、销售、交流、体验。
记者观察
文博馆群串珠成链文明灯塔闪耀南海
充满着故事、承载着历史、积淀着文化的一座座村落、一个个老物件、一项项手工艺,随着建设、迁移、改造大潮,从百姓身边加速消逝。能不能给这些生活器物、家族传承、文化印记保有一块净土,让人们通过这些实物与影像寻乡愁、寻记忆、寻根脉?立在南海大地上的文博场馆,正扮演着这样一个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守望者的角色。
佛山市六月西洋艺术博物馆的通草画茶叶文创产品。图/珠江时报记者苏绮玲
南海坐拥理学名山西樵山,南粤水乡厚藏文化底蕴,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民间经济活力和草根精神,也构成了中国完整的民营经济发展史。如何最大限度盘活资源,促进全区博物馆形成区域空间布局的错位发展、互动发展、规模发展?《南海区博物馆群规划》的编制,以三大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群建设,诠释了自己的探索。
在环千灯湖片区,广东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只是核心成员之一。不远处,桂城美术馆每逢办展游人如织。广东首个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城市客厅——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全市首座以状元文化为主题的展馆——佛山状元文化展示馆相继落成,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点”。往北望,被誉为“国内首家西洋古董艺术博物馆”的六月西洋艺术博物馆,开业以来吸引不少市民参观。
广东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的文创纪念钞。图/珠江时报记者苏绮玲
东部“环千灯湖博物馆群”由桂城、大沥、里水构建,文博场馆主题综合多样,全面展示南海区的社会、经济、人文、自然等的建设成果,重点展示都市综合文化,推动传统文化、技艺、艺术、创新科技等与生活融合。
“群”是发展定位、建设主题与空间布局密切融合的发展理念。除了环千灯湖博物馆群,突出狮山镇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广佛副中心等特色的“环佛山高新区南海园博物馆群”亦渐显雏形,既有叶问纪念馆、中共南海县委旧址等名人故居及革命文化展示地,也建成了南海机器人集成创新展示中心等多个产业主题文博场馆。
目光转向西部,历史文化主题的“环西樵山博物馆群”厚积薄发、势如破竹。在环西樵山区域,南海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与打造“南中国武术中心”的飞鸿馆、文旅产业新地标樵山文化中心、西樵山国艺影视产业博物馆等串珠成链,实现旅游与博物馆的深度“嫁接”。在九江,九江双蒸博物馆开创了工业旅游模式的先河,九江侨乡博物馆和龙舟文化展示厅集中展现这个著名水乡、侨乡、龙舟之乡的地域特色。再看近代历史名人康有为的故乡丹灶,康有为博物馆和南海会馆对外开放一年就有超过18万人次进馆,感受传承百年的有为精神。
文博馆群串珠成链,文明灯塔闪耀南海。如今,南海区以“城产人文”互动融合为支撑,集聚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建设具有魅力和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群,使博物馆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彰显、传承幸福南海的城市品质,为城市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文化驱动力、吸引力、竞争力。
来源:珠江时报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蓝志中
文:珠江时报记者蓝志中苏绮玲
图: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苏绮玲
编辑:丁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