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从宋瓷收藏到白茶收藏,永远追求极致[引言]记得多年前第一次喝白茶,一股生青味充斥口腔,从此视之为畏途。“那是因为年份不够。你尝尝这个。”茧山堂堂主林宇笑着给我们倒了一杯略煮过白茶,说:“这是我年存下来的白茶,到今年整十年了。白茶和其它茶不一样,和生普洱一样,讲究产区,更是一定要‘藏过’而且要‘藏对’的才好喝。虽然心存疑虑,我们还是拿起了茶杯,初望之下茶汤金棕澄亮,氤氲之中有淡淡的果木药香,入口瞬间就被惊艳,顺滑沉稳,尚未落喉,舌底已生出清爽甘甜来。与大多数茶叶的清香或浓香不同,这一杯浅浅的白茶似乎蕴含了着更多的滋味,那是一种历经时光积淀的复合味道,复杂的内涵最终归于质朴,不嗔不嘻,隽永而沉静。如果说茶也分“系”,那白茶绝对是“佛系”的。林宇说,白茶很特别,不仅茶山要好茶叶要好,还必须要‘藏’,藏的环境要求还很苛刻,稍有不慎就会废掉,市面上有不少标注多少多少年的白茶,其实过半都是废茶。而一旦“藏成”,历经时光打磨之后的白茶,就会如同古瓷一般,熠熠生辉。这也是这位宋瓷收藏家钟情于白茶并业余收藏白茶的原因吧。从藏器到藏茶平淡隽永中的文化传承林宇是福建收藏圈的极为活跃且严谨的收藏家,收藏了千余件唐宋器物与当代寿山石艺术品。得益于家族收藏的传承,从小耳熏目染,年纪轻轻就在福建收藏界,特别是宋瓷收藏领域小有名气。宋代的瓷器,被认为是一种简洁宁静自然的美学风格集大成者,与明代家具一起,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品位和美学理想。明代沈津在为《长物志》作序中这样总结:贵在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林宇认为,宋明文人对于极简主义、平淡隽永的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美学传承。林氏博物馆藏南宋·龙泉弦纹盘口瓶(香港苏富比同类藏品成交价万)在收藏的唐宋器物中,林宇尤其酷爱茶具。福建产茶,自古也产上好的茶器。最新考古发现,中国引以自豪的瓷器,最早就诞生在福建永春的苦寨坑,夏末商初就烧制出了原始青瓷。后世的德化白瓷、建阳黑陶等等,也都大名鼎鼎。茶与茶器密不可分。喝茶几乎成了福建藏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藏品的追求,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延续到了茶。最初,林宇收藏的是来自武夷山核心产区的老岩茶。当经历了多年的陈化之后,高火烘培过的岩茶火气褪尽,呈现出特殊的韵味,成为近两年收藏市场的热门品类,而林宇的老岩茶收藏起步早,在藏茶界也相当有名。“福建省首场老茶拍卖会其实就是我策划的,年11月在武夷山茶文化艺术品拍卖会上举行,当时福建日报还连续做了大篇幅报道。”林宇笑着说。茧山堂就是林宇为自己茶室所起的名字,代表着林宇对茶叶品质的追求——犹如春蚕一般作茧自缚,只取名山钟灵秀毓蕴育的核心区的好茶叶。好茶、好器,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在这里一脉相承。邂逅白茶发现太姥山深处千年茶韵一个偶然的机会,林宇接触到了福鼎核心产区的白茶,这种天然、传统而又必须经过岁月洗礼才能成熟的好茶,一下子吸引了身为收藏家的林宇。年春天,受一位藏家朋友的邀请,林宇来到福鼎帮忙“掌眼”一只建盏。当鉴定完成之后,这位朋友盛情邀请林宇去其位于太姥山的别院小住几天。在前往别院的路上,林宇就这样不经意地看到了山野环境下的白茶茶山。“景色非常壮阔。”林宇回忆,“春雨朦胧,远看群山环绕,险峰矗立云海之上,山路边草木繁盛,颇有一副春风解恼诗人鼻,非花非叶自是香的原生态风光。”在路边停车时,林宇发现其中混杂生长着许多茶树,枝干上满布斑驳青苔,显然树龄久远。朋友说,这些茶山都是清代、民国就开辟的,茶树算来有百年历史了。太姥山荒野老茶树到了别院品茶聊天,朋友特别准备了各种好茶——武夷岩茶大红袍、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唯独没有本地的茶。“这么好的环境、百年的茶树,为什么没有本地茶?”对于林宇疑问,朋友解释说,一是附近这些茶山早已荒废几十年了,无人打理;二是当地人制茶方式较为简鄙,怕难登大雅之堂.细聊之下,林宇发现,当地白茶制作方式已经延续千年,相当古朴,只是简单晾制、烘干后就储存起来,完全没有一般茶叶的炒青、摇青、发酵、碳焙等复杂工序。简单的工艺恰恰保留了茶叶最好的精华,当地人主要用于保健养生,甚至是治病。有一句自古流传的民谚:“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存放时间越长,其药用价值也越高,通常用来下火清热毒、祛湿避暑、调理肠胃。“当年我十分好奇,强烈要求找一些来尝尝,朋友拗不过我,第二天帮我找了一小包存放多年的老白茶,没想到,从此便沉迷其中了。”林宇笑着回忆.朋友把带来的老白茶按照当地人用壶煮的方式烹出茶汤,颜色深红透亮,略有些粘稠,林宇端杯品饮,口感圆润顺滑、回味甘醇,而且有一股极为纯净的木质与枣香的混合香味直上鼻腔。林宇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顿时如梦如幻,两腋清风顿生。”可以说一饮倾心.从饮用到研究探寻白茶根本因为爱上老白茶,本身又有收藏老茶的习惯,林宇开始拜托朋友从当地商铺、农户家收购老白茶。年的时候白茶还没有受到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