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大学,财富不自由,但吃喝自由百家故事 [复制链接]

1#

本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这里是《人物》的「见好」栏目。本期「见好」主题——大学里的美食记忆。

又是一年开学季。我们应景地找来《人物》编辑部里已经毕业多年的学长学姐们,来分享一下属于他们的大学美食记忆。

无论是校园食堂,还是校外的美食街和小吃摊,那些落在热腾腾食物里的,有一些青春时代的怅惘,但更多的是欢笑、大哭和拥抱,是只属于学生时代,简单肆意的人生。

这里可能没有你的学校,但这些有酒有肉有朋友又自在的大学生活,是永远令人向往和怀念的时光。

策划|Yang

编辑|姚璐

学校:清华大学

分享美食:清芬园(七食堂)的包子

分享人:查非

我毕业那年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学校从全国各地请了名厨来食堂做菜,当时有一份美食地图,详细标注各大菜系的名厨招牌菜在哪些食堂可以吃得到。于是,三餐饭变成了一种战争,一到下课时间,主干道上迅速开启一场自行车冲刺赛,领骑梯队奔向川菜、粤菜占领的主战场食堂,慢一拍的转战湘菜、浙菜的领地。

清华学堂路下课时分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这股热潮只在名厨刚来的时候存在过,尝试了一段时间「外面的美食」后,人潮明显开始回流,排得最长的队伍还是那些学校自有的招牌窗口,好吃的还是在学校里。

新闻学院学生最喜欢去的食堂叫做清芬园,代号七食堂。这里最有名的是早餐的包子,由于太好吃了,一届届的学生为它录制过电视节目,写过文章,还有人写过论文。我已经记不得这篇论文的原文了,只是隐约记得里面分析了影响七食堂包子美味程度的种种变量,还做了一个曲线图。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回归曲线还可以用来研究包子。

早上在七食堂排到包子,傍晚在万人食堂抢到一块酱肘子,晚上下课后吃小桥煎饼,都是人生美事。后来学校整顿,食堂系统外的小桥煎饼一度命运飘摇,一会儿出摊,一会儿取缔。我记得那年学生会选举,一个候选人的竞选纲领就是:保卫小桥煎饼,让夜宵越来越好。

这就是大学的食堂。刚毕业的那几年,我常常回学校,有时候大家会借一张学生饭卡,在七食堂搞同学聚会。说来也奇怪,明明已经工作了,可是一回到学生食堂,人好像会一瞬间又变回了学生,一种每天只为上课、打卡、三餐夜宵团团转的单纯状态。

再后来,我没再去过七食堂,我渐渐意识到,我们真的已经不再是学生了。听说七食堂在百年校庆后被拆掉了,又过了几年,听说学校又把它重新盖了起来。不知道新的七食堂还有没有包子,是不是一样的好吃,小桥煎饼也不知道怎么样了,后来当选的主席有没有实现他的承诺,让一切变得越来越好。

学校:北京大学

分享美食:宿舍区的小摊聚集地「CBD」

分享人:小王

上大学第一年,我就胖了六七斤,因为养成了吃夜宵的习惯。当时宿舍区有个小摊聚集地,被同学们敬称为「CBD」,每天晚课结束,CBD车水马龙,手抓饼、烤红薯,还有地摊麻辣烫,旁边一人端一个套着塑料袋的小铁盘。大家聚在摊前站着吃个热乎,然后赶在洗澡排队高峰期之前抹嘴上楼。

CBD很快被拆除了,连着后面的康博思快餐、面食部,轰隆隆一推而尽,学校要在这里盖一座宏伟壮丽的大食堂,这一盖就是四年多,周围天天暴土扬尘,我们级灰没少吸,饭没赶上。

我这被CBD惯得一下课就饿的胃,也不得不开始在晚间朝校外迁徙。如果想跟朋友小撮一顿,南门外有翅客烤串,小西门外的畅春园食街上有小吊梨汤、茶花妹子。如果只想随便垫巴点儿,可以去西南方向碰一碰流动的炒面小摊。就算只想瘫在宿舍,也可以点开「37楼鹅腿群」,跟全宿舍楼小伙伴们团一波烤鹅腿,等着在校外摆摊儿的大娘把一大筐肥嫩的鹅腿送到宿舍楼下,很快每层楼都飘荡着幸福的鹅腿香。

再后来,中关村开了一条网红食宝街,每次去看电影,路过食宝街总会在里面流连一番。社团筹备活动、辩论队备稿,首选肯定是小西门外最近的「肯教」肯德基;一伙人打狼人杀、阿瓦隆,则要去有大桌子,服务员又比较友善的「麦教」麦当劳。如果转天早上8点论文ddl,今夜11点你终于打开了知网,西部马华就是你最好的归宿,那里充裕的电源会给你最后一丝生的希望。

中关村的网红食宝街图源视觉中国

等刷夜刷到头昏眼花,天色已白,回宿舍路上,还可以去松林包子吃一顿早餐。最受欢迎的是三丁包和生煎包,三丁包里的鸡丁、肉丁、笋丁,酱香浓郁;生煎表皮酥脆,肉馅多汁。小心翼翼端着盘子走到屋外的大棚下找个座位,晨露深重,我印象里松林总有点潮乎乎的,不过一碗热豆奶下肚,也就浑身舒畅,可以回宿舍大睡一场了。

从北大毕业,我们未必走向海角天涯,也不敢指点三山五岳,但总还是能在加班之夜回味下学校内外的美食。现在想来,是那些店家们日以继夜地包容着一帮吵吵闹闹点十个串坐仨小时的穷学生,我们才有地方狂歌竞夜,快活地挥霍青春。就算日后不能大展宏图,至少当时我们实现了大快朵颐。

北大里离教学楼最近的农园食堂,晚课前总是一片拥挤。

学校:中国传媒大学

分享美食:西街苍蝇馆子里的钵钵鸡

分享人:晴子

我常常在饥肠辘辘的夜晚想起一碗钵钵鸡,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钵钵鸡:鸡肉香嫩,不肥也不柴,薄薄的一层鸡皮附在鸡肉上,嗦一下就掉进嘴里。汤底分香辣味和藤椒味,各有千秋,表面浮着厚厚一层白芝麻,烫一碗蔬菜扔进去,等几分钟就特别入味,又保留蔬菜本身的鲜甜,我能就着吃两碗白饭。

最好吃的钵钵鸡藏在学校西门外一条街上的小苍蝇馆子里。那家店的老板是乐山人,有人走进来爱搭不理的,桌子永远是擦不太干净的状态,小板凳连个靠背都没有,馆子也非常狭窄,坐在位置上能听见另一桌的人说校园八卦。但架不住钵钵鸡实在是太好吃了,又便宜,28块钱半只鸡,蔬菜12块钱一斤,馆子里永远填满了人,有时候还要排队。

每次跟我去吃钵钵鸡的人都不太一样,有室友,社团成员,同班同学,一起上课认识的新朋友,当时的男朋友。这些人好像是一个个小圆圈,把我划进去,让我从初来乍到、一无所知的新人迅速融入组织和小团体,然后给疯玩儿这件事找了个顺理成章的名头。我们一起翘课,一起抄作业,一起聚餐、逛街、办活动,一起期末复习周的时候去图书馆刷夜,一起去京郊的十渡漂流。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大学生涯跟国内互联网行业发展特别同步,我们亲历了外卖平台混战,滴滴和快的抢用户,共享经济在校园里起步,各个平台都疯狂给补贴,6块钱可以吃一份外卖。我们的钵钵鸡,也从一个孤傲的苍蝇馆子,逐渐开出分店,上架外卖平台,采用预制菜替代一部分食材,然后渐渐变了味道。

再之后,学校附近的馆子倒闭了一大半,钵钵鸡好像也在其中。

我一直想念钵钵鸡,怀念大学,怀念没有疫情的日子,怀念一种自以为是的天真和没心没肺的快乐,那时候我们真的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学校西边有一条街叫「定福庄东街」,但我们坚持称它为「西街」。在学生的心里,学校是一切的坐标原点,是一切的参考系。

从临街的宿舍楼二楼看到的西街

学校:武汉大学

分享美食:热干面、排骨藕汤…等一切食物

分享人:May

怎么描述我大学入学的年呢,这么说吧,那时还没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