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同样是剪纸,中国和欧洲还真有点不一样 [复制链接]

1#

剪纸自诞生以来,就与中华民俗共生共长。古时,随着迎春、祭祀、驱疫等民俗活动的与日俱增,剪纸也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年,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个珍贵品种。

上海世博会具有剪纸风格的波兰国家馆。马耳他发行的纪念安徒生邮票。立体剪纸。

1.

最早的剪纸用来迎春

关于剪纸溯源的文献常被引用的有两则:

一是汉代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记载的“剪桐封弟”的故事。相传西周王朝的初期,周成王和弟弟叔虞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他,并开玩笑道:“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几天后,叔叔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不以为然,但周公认为“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听从了叔叔的建议,为叔虞分了封地。

另一则是东晋干宝《搜神记》中记载的方士以剪纸之人慰藉汉武帝思念亡妻的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去世,他伤心不已,这时一个名叫李少翁的方士前来拜见,说自己有让汉武帝重见李夫人的方法。于是,李少翁就用麻纸剪了一幅李夫人的影像,到了夜晚将其放在帐中,在摇曳的烛光中,李夫人的影子翩然而至,又悄然远去。

不少专业人士认为,上述两则被记录在典籍中的传说故事算是我国剪纸艺术的起源史说,但由于缺乏实物印证,历史真伪有待考证。

汉代以后的文史典籍中关于剪纸的记载更加详细可信。南朝时期,晋宜都郡守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当时,我国南方的荆楚地区过年时流行一种“镂金剪彩”习俗,每年正月初七,家家户户用一些薄的材料剪成人形,讲究的还采用镂刻金箔的形式作为屏风贴,或做成头饰戴于头上,也可以将丝绢剪成花卉形的装饰用以赠送他人。特别是在立春当日,所有人都会在身上佩戴剪成燕子形状的饰物。这些民俗活动促使剪纸艺术在民间得以普及,由于老百姓买不起金箔,就用草纸代替。

考古人员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南北朝墓葬中,发现了5幅团花剪纸,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作品。这些剪纸都是将纸折叠数次后剪出来的,其中3幅为对称的八角形、忍冬花形、菊花形等几何形团花,还有两幅分别是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团花几何形分别剪出12匹相对的马和16只相对的猴,造型复杂生动。

“镂金剪彩”风俗自唐代之后更为盛行。特别是在每年的立春节气,人们用丝织品剪出各式各样的“春幡”或者“胜”(妇女的一种饰物)。“胜”的形状很多,人形的叫“人胜”,几何形的叫“方胜”,此外,还有一些花鸟鱼虫图样的。人们将其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系于衣袍,又或缀于鲜花之下,相观为乐,庆贺春天的到来。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人日即事》诗中曾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剪纸在宋元时期开始蓬勃发展。除了立春,端午、七夕、重阳等节令时,人们也会剪纸“会友”,如剪出艾叶、花朵、仙佛、喜字、虫鱼禽鸟等形状,或簪戴,或赠友,或陈列,以求平安。当时,一些地域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剪纸生意的小手工业者,人们不仅把剪纸作为节日的幡胜,还作为礼品的点缀。甚至在久雨不晴时,人们还会用纸剪出手持扫帚的妇女形象来祈求晴天。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达到鼎盛。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刺绣花样,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特别是在清代时,剪纸还走入宫廷。历代皇帝举行大婚的婚房,墙壁上按照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并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能以假乱真到以为是刺绣而成的。

2.

贴窗花是我国传统民俗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我国广大地区流传,风格迥异。民间剪纸创作主体起初均为女性,后来逐渐发展到男性参与。其剪纸题材内容广泛又各有侧重,南方长江流域多以动植物为主,花鸟纹样尤其丰富;而北方黄河流域多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为题材,像河北蔚县的民间剪纸以彩色戏曲剪纸为主,更是与众不同。

扬州是一座被唐诗宋词浸润过的城市,历代文人墨客为其留下无数千古名句。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繁荣,扬州百姓以绣花为美,无论结婚、做寿还是年节喜庆都要用上绣品,所有的绣品都要用剪纸为底样。因此扬州剪纸与扬州刺绣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剪纸艺术,就是著名的“扬州花样”。扬州剪纸的标准十分苛刻,须圆如秋月、线如胡须、尖如麦芒、缺如锯齿、方如青砖,只有这样剪出的作品才具有扬州剪纸细腻、玲珑的风格。清代的扬州城中,以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非常多,其中最为著名的“神剪”包钧,就以“一剪之巧”而声名远播,在他的巧剪之下,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

窗花是剪纸中最常见的,因此剪纸又称“刻纸”“窗花”或“剪画”等。

每逢春节,我国许多地区都有贴窗花的习俗。在窗户上贴一张或多张用红纸剪成的窗花,也许形状大小不一,但都是寓意吉祥的图案,不仅烘托节日气氛,而且也有着美好寓意。

春节贴窗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能体现民间艺术的形式。各地风俗不同,有的从“腊八节”开始贴窗花,这时,家中要贴“五谷丰登”等题材的剪纸,祈求来年粮食丰收,全家和顺。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也是中国人开始过年的标志。有的地区在这天清晨将头一年贴的“灶神”剪纸从灶台上取下来,用火燃了,这个仪式称为“祭灶”或“送灶神”。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要开窗扫尘,准备年货,同时也是剪纸最集中的阶段。等到除夕那天,人们会在窗户上贴上新剪的窗花,如“喜鹊报春”“连年有余”等花样,为新的一年祈福。

剪纸艺人在创作时,会将若干带有吉祥寓意的形象创造性地组合起来,表达人们的愿望。比如古时送学子,亲朋旧友送上的礼物中就要贴上一幅“鱼跃龙门”,祝愿他学业有成;搬迁时,朋友为了祝贺乔迁之喜,赠送的礼物可以贴上“金玉满堂”“四季平安”的剪纸;为老人祝寿,剪纸中多用松树、仙鹤、寿桃、老寿星等图案,象征延年益寿……所有的剪纸,内容形式并不固定,但所用颜色多为大红色,以表达祝贺喜庆之意。

民间剪纸艺术发展至今,不仅在农村盛行,而且在城市中也被普遍运用,甚至被美术界所认可,堂堂正正地走进了美术学院的课堂,发掘创造出许多优秀作品登上了大雅之堂。这种带有“土味儿”的传统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成为世界各国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3.

欧洲偏爱黑白色剪纸

对于欧洲剪纸的起源,大部分学者都认可源于东方。

16世纪,中国的剪纸、皮影经波斯传向欧洲各国及美洲。在波斯,剪纸最初是被用作书籍的插图。这种剪纸从波斯辗转到达土耳其以及君士坦丁堡的皇宫,并且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技艺,在16世纪后半叶,土耳其已经出现用于商品交易的剪纸作品。

欧洲剪纸的真正发展始于17世纪,以荷兰白色剪纸为代表。虽然纸张用色与我国截然不同,但剪纸艺术在风格和手法上都与东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从事剪纸活动的大部分都是女性,社会历史学家甚至用“女性的艺术”或“业余艺术”来形容这一现象。从业者大都来自富裕家庭,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来从事这项极需要耐心的工作。在剪纸材料上,除了传统的纸张外,还加入了天鹅绒等材料。剪纸作品由剪纸和背景纸组成,白色剪纸通常被放在黑色的背景纸之上,因此这一时期以尺幅小巧的黑白两色剪纸作品为主。当时,剪纸在荷兰并未被大规模生产,也没有作为一门艺术得以推广,只是被当作礼物在亲友间相互赠送,或是作为家中的装饰品。

众所周知,现在欧洲的剪纸是“剪影”式的,这种全黑的颜色、清晰的轮廓、精练的造型大概是我们对欧洲传统剪纸作品最深刻的印象,在表现自然与人或动物时更追求视觉的真实性。

这样的作品有一个专有名称——剪影“Silhouette”。该词最初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执政时期的财政部长埃蒂安的姓氏,为何要以此命名?这是由于法国从年开始对抗普鲁士的7年战争接连败退,导致国库空虚,埃蒂安希望通过执行严苛的财政缩减政策,使国家经济尽快恢复过来。作为新政的一项措施,埃蒂安鼓励人们摒弃昂贵的油画,选择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的剪影作品。他不仅以身作则将剪影作品用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而且还亲自参与到剪影创作中。

虽然埃蒂安的节约政策只持续了几个月,但持续影响了法国社会。此后的60多年,法、德两国的剪影艺术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普通市民也希望可以拥有一幅自己的肖像,相较于价格贵、耗时久的油画作品来说,剪影更易被人接受。尤其是德国,剪影在短短几十年间发展成为一种全民艺术,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用于家谱、收藏、交换等。剪影作品在德国的艺术品售卖市场上炙手可热,以至于当时很多瓷器画家、铜版画雕刻师等为了赚钱也逐渐转行,拿起剪刀参与到剪影创作中。

当时,欧洲还出现了对剪影创作和复制工作进行专业理论指导的剪影学校,职业剪影师越来越多。第一位职业剪影艺术家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伦敦年还成立了第一个职业剪影代理商。年前后,随着剪影订单激增,独特的剪纸椅也应运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大文豪歌德对剪影艺术兴趣浓厚,他还是当时著名的剪影收藏家,在他的遗产名录中有上百幅剪影作品。除了收藏之外,歌德本人也是一名优秀的剪影师。根据书信记载,他曾经给多位朋友剪过影,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18世纪末,欧洲的剪纸艺术风格出现明显变化,呈蓬勃发展之势。剪影不再局限于表现人物侧影,而是扩展到植物、室内场景等,而且金、银、玻璃、瓷器、象牙和丝绸等材料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剪纸作品中。同时,以彩色纸张作为背景的作品越来越常见。此后,欧洲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剪纸艺术家,他们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作品。

4.

剪纸的多元化表达

剪纸的世界丰富多彩,越来越多剪纸爱好者加入后,为剪纸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剪纸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艺术形式有了很大改观,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而且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加之折纸、纸塑、纸雕等形式的涌现,丰富了剪纸的内容,开启了剪纸创新艺术的多元化表达。

日本剪纸也有悠久的历史,从唐代起,剪纸由遣唐使带回日本,奈良正仓院至今还保存着珍贵的唐代《人胜》剪纸原物。发展至今,剪纸已不单纯是剪纸,同时又从绘画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兴艺术品种——剪纸画。日本剪纸画题材广泛,既有神话传说、戏剧歌舞,又有花鸟鱼虫、自然风光等。剪纸画注重写生和抒情,表现手法也十分丰富,有黑白剪纸、套色剪纸以剪贴、喷绘等,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日本现代剪纸画大师宫田雅之曾坦言,自己早年受中国传统剪纸的影响,后又吸收日本版画和西洋画造型理念,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剪纸画。

一度,剪纸艺术在欧美衰落,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再度受到人们的重视。瑞士、德国、美国于年还先后成立了剪纸协会,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参与其中,推动了欧美等国剪纸的发展。欧美剪纸最大的特点是重视手工创意趣味剪纸,艺术家们喜欢将自己的剪纸运用于文化教育事业,常年在世界各地讲座,也活跃于各大博物馆,将剪纸制作成折叠图书形式,启发儿童的思维。其中很多人的作品题材多是日常生活场景,寓教于乐,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在欧美的传统节日中,不乏一些具有商品性质的剪纸作品参与其中,如新年的镂空贺卡、圣诞节上的雪人、圣诞老人立体剪纸装饰品等,都是在剪纸镂空雕刻原理基础上进行的产品开发,使其成为节日热销品。

目前,欧美的现代剪纸正在向立体化和公共艺术领域开拓。艺术家将剪纸用于现代环境装饰,如纽约地铁的大型剪纸墙饰。年上海世博会波兰国家馆就是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主题外观的,整座展馆就像用几张相互交错的剪纸粘贴而成,阳光透过“剪掉”的缝隙照进大厅,可以让观众通过视觉的刺激获得更有趣的体验。还有一些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融入商店橱窗等,提升了剪纸的现代价值。

名人逸事

安徒生:

“剪纸是诗文创作的开始”

众所周知,安徒生是童话大王,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同代人中最受欢迎的“剪纸大师”。安徒生曾创作过上千件多姿多彩的剪纸,就像他说过的,“剪纸是诗文创作的开始”。

安徒生像

安徒生习惯随身带着一把剪刀,不管是在家里还是路途中。他常常一边给孩子们讲故事,一边剪纸。当一幅剪纸完成时,一篇合时合情的小童话也诞生了。安徒生的剪纸新奇有趣,与他的童话、小说及游记等文学作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惜的是,当时的欧洲剪纸局限于个人剪影,安徒生的剪纸中虽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和动物、精灵鬼怪,也有东方的宫殿和园林风景,如《一群欢快的人》《走钢丝的艺术家》《串联的男舞蹈家》《花人》,无不反映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前的意识,但这并不符合当时的主流趋势,因此很难得到艺术界的认同。直到经历了19世纪各种艺术流派和风格的洗礼后,人们才发现安徒生剪纸的艺术价值。

现存的多幅安徒生剪纸作品收藏于丹麦皇家图书馆,及其故乡奥登塞博物馆等。现藏丹麦皇家图书馆的作品之一《我的剪纸就是一篇童话》中,安徒生剪出了舞蹈演员的舞台造型,上方是他写的一首小诗:从安徒生的剪刀下,猛地蹦出了一篇童话;剪纸归了你,你是温和的评判家。

在各国发行的纪念安徒生题材的邮票中,绝大部分以其童话为图。年丹麦纪念安徒生诞生周年的邮票,画面就是一把剪刀及他的剪纸作品《托着一排建筑物和一只天鹅的小丑》。同期,马耳他也发行了类似的全套4种纪念邮票;帕劳的全套3种同题邮票小全张边纸上端,也可见两幅安徒生剪纸,分别是《在跳舞的皮埃罗》和《两两站在一个花环边的女人》。

除此之外,奥登塞博物馆印有4种剪纸图案的明信片,分别是“人形风磨”“托着一排建筑物和一只天鹅的小丑”“有宣礼塔、台阶和人的东方宫殿”以及“皮埃罗、树、天使和树顶鸟巢中女芭蕾舞者”,上面的剪纸作品都出自安徒生之手。

(原标题:剪纸迎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林会

流程编辑:L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