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贵州风味疯狂收割成都人的胃 [复制链接]

1#
刘军连医术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差不多初夏之际,建设路小吃街开了一家贵州烤鸡,火红的门头,一排烤架上摆着像鹌鹑一样的小鸡,油水滋啦火苗耸动。

但比烤鸡诱人的是海报上的一排小字,“体验地道遵义味”,这才是排队的关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贵州风味疯狂冲击收割着成都人的胃,只要一听到贵州两个字,就像一颗开胃丹扔进了嘴里。

以前听到贵州脑壳里只有黄果树瀑布,现在听到贵州,一张好吃的清单。

三年前,我们写过一篇贵州游记「一个酸辣的世界」,馋哭了每一个成都人。

短短三年,恐怕有一半的贵州味道都在成都落地开花,不敢说生生不息,但确实层出不穷,随机揭开一个贵州盲盒都是朕不知道的惊喜。

印象中,第一批在成都的贵州菜系喜欢在名字里加苗寨,装修得异域风情,主打歌是酸菜鱼,体验感像是去旅游景点吃的一样。

正宗也是好吃的,但不会经常被想起,或许只是短暂的爱了一下。

后来遇到的贵州味道,反而都是路边小吃摊,没有特别的计划,不经意就钻进去坐下了。

去年冬天都在说乌鸡米线席卷全城,殊不知遵义米线也在见缝插针,排一个长队点餐,然后一群人围在一个大锅前争先恐后。

每次去我们都要把名字喊错,所谓的虾子是虾子镇,贵州米粉最出名的地方。

汤底浓郁,羊肉飘香,粗粉装在辨识度很高的不锈钢碗里,又大又烫,一次只敢端一碗走。

不仅是店里人头攒动,外卖也必须避开高峰期,办公室经常会不约而同点遵义米线,小哥都是一起送来的,场面有点尴尬。

紧接着乍暖还寒时候,玉林推车卖的贵州糯米饭,又刷爆了社交平台,美食博主的打卡之地。

每一次鼓起勇气想去追嬢嬢的时候,听说已经卖光了,流动摊位,糯米饭装在一个大盆子里,棕黄色的米粒顶着香肠鼓起一座山。

糯米饭的视觉很突出,夜市里一眼就能望得到,然后一群人继续把嬢嬢围起。

贵州味道似乎成了成都的流量密码,从一堆火锅冒菜里脱颖而出,也许是生意好做,贵州老乡们连续在成都开店,用力输出。

去年风很大的是贵州地摊火锅,也是被在成都的贵州人千呼万唤盖章的街边味道。

每个人的叫法都不一样,有人喊豆豉火锅,十块钱的糟辣火锅,放在一口家用炒锅里面,一个煤炉,木板凳,确实很像赶集解馋的路边摊。

便宜,炒法新奇,跟越来越花里胡哨的火锅形成鲜明对比,原生态一下就回归了初衷。

今年风很大的是烤鸡,一搜烤鸡基本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贵州烤鸡,一个单品突然就爆了,很多人也是第一次知道烤鸡按部位卖。

烤得慢,但成都人耐心,老板说至少等一个小时,忍气吞声坐冷板凳。

吃不得辣的成都人也会在贵州找到落脚之处,不夸张的说,贵州的酸汤火锅已经完全占据了白味火锅的一席地位。

上一次去玉林的爱恨怪豆花人满为患,不死心的我们端一锅在隔壁店里吃。

福幸也是去晚了根本吃不到,从

瑞贝卡发给我的照片就看得出,她把门槛都要踩烂了,没有多余的话说,就是好吃。

贵州风味已经弥漫到什么程度了呢,就算你没专门去吃贵州菜,实际也吃了一口。

夹肉松的糯米锅巴其实是贵州的小吃,炸得外焦里嫩的洋芋粑粑也是,糟辣椒蛋炒饭不是老板的创意,甚至无意中吃到了剪粉。

洋芋粑

糟辣椒蛋炒饭

豆花面

糯米锅巴

真的多,而且连绵不绝,感觉隔三差五都要认识或者被安利一个贵州美食。

在成都的贵阳人

麦克说,但是肠旺面吃不到,“我只有回贵阳吃”,然后一刷推荐,“成都第一家肠旺面开业了”。

突如其来,但估计早已蓄谋已久,我们顶着烈日赶到,根本就是座无虚席。

在大众点评上搜贵州二字,大约出现了个结果,联想后缀跟的都是贵州千奇百怪的菜品,而且分门别类很垂直细化。

贵州烧烤表达不了贵州的特色,小豆腐必须单列出来,烤鸡也需要一栏。

火锅种类也不能笼统的说贵州火锅,一定要强调豆米火锅,凯里的酸汤火锅,炒料爆香的地摊火锅,每一种味道都有区别。

贵阳人

麦克一边介绍菜品,一边回想,“好像确实开了好多贵州馆子”。

我问她为啥会突然蹿红,她说也许是酸辣的刺激,非常适合疏通盆地闷热的夏天。

云南的酸辣,原生态的小傣味爽口清新,拌菜繁多,手抓饭里面有一半都是凉菜,每一次点舂鸡脚酸木瓜都要沾着汤汁吮吸。

而贵州的酸辣,比云南的极致,口味更重,辣得更肆无忌惮,酸得更荡气回肠。

吃了贵州烤鸡的

梦雪第一印象就是,“辣,很辣,一定要喊少辣”,然后又补一句,“分不清是鸡肉辣还是蘸水辣”。

建设路师傅烤鸡,一层海椒面一层油,刷了两次,起锅又继续淋海椒面。

随便吃一碗米线,可选择的辣椒都有三种,糊辣椒糍粑海椒糟海椒,没有最辣只有更辣,看起来吃的清汤,其实汗流浃背。

辣,但是又非常香,是有层次的,这一点恰好与成都人的口味基调不谋而合。

我们刚去打卡的肠旺面也是,舀一瓢香辣的汤底,血旺入口即化,肥肠小朵绽放,泡哨吸饱了汤汁等待一口喷薄而出。

关键的关键是脆哨,黑不拉几的像糊掉,但是一口下去酥脆干香,像在嘴里放了一个烟花。

有客人嘀咕,“炸的哨子”,老板抢话,“这是炒的,五花肉炒的”,鸡蛋面配血旺,泡哨配脆哨,简直是动静皆宜柔中带刚。

贵州的酸也是底色,而且也是酸得五花八门,酸泡菜的酸,木姜子辛辣的酸,河虾与糯米酒发酵而成的酸,都野性十足。

酸汤饭

酸粉

酸菜折耳根

加了豆米汤底会有点面,一点的粘稠,蒜苗切段,加青椒扔进去熬,越煮越带劲。

上一句还在抱怨,“这么热为啥要吃汤锅”,下一句,“掺汤”,爱吃酸的

普卡说,“很像泰国的酸,自然又大气”。

梦雪很喜欢贵州,“喜欢这种怪味,臭,又香,折耳根铺闷”。

我问

普卡为什么喜欢这种味道,她说有一种味觉习惯,“对云贵有一种亲近感”,贵州的风味性格鲜明,“酸辣的具体”。

夏天的成都,触角伸的有点长,海南清补凉崭露头角,潮汕食堂摇晃咸香,新疆椒麻鸡麻到模糊,云南烧烤粗狂温柔。

然后又把镜头落在了山水之间的贵州,舌头拥抱的是一酸一辣的味觉品格。

贵州小豆腐一条街

贵州的小吃琳琅满目,很适合成都的气质,虽然成都已然饱和,但一颗具有包容力的胃,依然乐此不疲的打开尝试跟风。

口味独特,小吃丰俭由人,虽然不能说便宜,但确实不贵,门槛低。

以小店小摊为主,贵州风味也定位清晰,不大会选择酒楼或富丽堂皇的商场,主要分布在路边街区,店主一般都是贵州土著。

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接地气,但是又有一种藏龙卧虎的神秘与新奇。

烙锅

在成都的贵阳人

麦克每开一家贵州菜都要赶着去打卡,我问她怎么算正宗,她思考了三秒,“或许有津威饮料的地方”。

丝娃娃与津威

抛开打卡,她自己也要喊贵州当地人给她寄来木姜子油与糍粑辣椒。

她自己要在家炒辣子鸡,强调跟四川的干辣椒辣子鸡不一样,“是水润的,面目全非”,吃完之后用来下面也很绝。

没有炒锅,用摩飞锅也要自己在家煮五花肉豆豉火锅,看看这个成色。

旁边的

门牙立刻把脑壳转过来,“给我推荐一个贵州海椒嘛”,

麦克说有一个蘸水好吃,“主要是蘸炖菜么”,“蘸一切”。

闻风而来的

彭主任和

普卡也加入了群聊,交换购物车里的贵州秘方。

原来每一个成都人都有一个偷吃酸辣的胃,虽然多数人没有去过贵州,但愿意浸泡在氤氲的山里,在炎热的夏天长出茂盛的梦。

突然想起毕赣在凯里拍的「路边野餐」,同样也是在一个炎热的贵州。

长镜头,火车摇摇晃晃,烟雾缭绕的盘山公路,躲在芭蕉树下抽烟的男人,手电筒照进手心,耳边响起了伍佰的音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