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散记
芷韵芳菲溪自流
作者:田骅
“沅有芷兮澧有兰。”
二千多年前,屈大夫迎风一诵,给芷江留下一道千古难题:芷江得名的“芷”到底是什么?是白芷?是惠兰?还是其它的香草?争论依旧,尚无定论。
“出产香草香花的沅州。”这是沈从文对芷江最美的赞誉。百年前,沈从文在芷江看到的“芷”是这样的:“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虽是乡土文学大师,但依然不知道沈从文笔下的“芷”是不是屈大夫诗里的“芷”。
理不清,就留给史学家和植物学家考证吧。有一个小山村,到是在史书里芷韵流芳。清同治八年版《芷江县志·山川志》载:“芷溪,源出明山,流入潕水;近溪山中,向产芷草,今或偶得之,邑之得名以此。”芷溪花草的幽香淌进潕水,便有了名之芷江。于是,我们对这个小山村充满了诗意的向往。
//////////////////////
从芷江县城向北走20公里,到达木叶溪村,再沿溪行数公里,有一公路桥跨溪而过,便进入了芷溪村。此处两山夹峙,谷底乱石嶙峋,一棵野李从石缝中斜伸出苍劲的主干,虬枝盘旋地迎着春风绽放满树白花,一泓清溪从树下水潭拖出婆娑的花影,在溪岩间左冲右突,激起如雪浪花,穿过桥洞,蜿蜒向潕水河流去,水声空谷传响、经久不息。
//////////////////////
过桥后,沿贴着崖壁的公路上行数百米,可见一巨石立于对岸。趟溪而过,扯着老滕攀上巨石,上面是一方平整的石面,隐约可见“水月山风”四个石刻大字。同行的村干部介绍,当地人把此石叫作“翻天印”,但无论村里的老人和小辈,以前从未听说和发现这颗仰面朝天的“巨印”刻有大字。去年,村里想在巨石上刻“芷溪”村名,石匠掀开青苔,才发现石面上的摩崖石刻。经文物部门鉴定,为明代以前的石刻,距今至少有年的历史了。
水月山风,芷溪就这样厚重而又浪漫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
芷溪村坐落在绿色山谷中,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顺着左面山脊盘旋而上,至半山腰打一望,可见“带带田”呈梯状缠满斜面缓坡,山寨吊楼散立其间,临风鸟瞰芷溪的四季变幻。
//////////////////////
寨子里有一青石垒砌的院坪,其格局似乎与其它的农家院子有所不同。经询问寨子里的老人,竟在这大山深处听到一段与抗战有关的往事。抗战时期,德国牧师包格菲在芷江创办了收养战争遗孤的慈幼院,后遭日机轰炸。慈幼院有一位人称“来先生”的芷溪人,在他的帮助下,慈幼院由芷江县城迁到芷溪,远离战火的小山村成了孤儿避乱的世外桃源。80多年过去,包牧师和“来先生”早已作古,往日的慈幼院也仅存一栋老屋、一架上楼的木梯,但包牧师和“来先生”保护遗孤的义举依然在芷溪传颂。
//////////////////////
山谷底部流淌着的就是多条山溪汇成的芷溪,沿溪长着如兰似芷的花草,根脚伸进溪砂,长叶迎风摇曳,柳眉一般弯腰点水,不时拂落几朵小花,星星点点飘在清溪,流水含香。山脚的寨子沿溪而建,临水的一面开门可掬,蹲石可洗,是纯天然的自来水。芷溪流至村口,遇一断崖,跌飞一飘瀑纱。夜宿芷溪,也许能遇见一轮明月挂在对门坡的山尖,清辉把溪水闪晃得波光粼粼。月光透进木窗、送来夜莺的歌唱和田野的蛙鸣,小山村枕着潺潺的流水酣然入梦。
与芷溪梯田和上下山寨相对的,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次森林。芷溪在寨子的尽头拐了一个弯后,便一头扎进了绿色的林海。趟水钻进溪谷,可见苔藓覆盖的乱石爬满小溪,清泉洗砂,或涓涓细淌、或弯流成一汪浅浅的碧水。林木斜横,搭成一个遮天蔽日的溪洞,当地人称之为婆洞。关于此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与飞虎队相关的故事。
这里原本叫“深湾”,抗战时期,慈幼院迁到芷溪后,包牧师在飞虎队的朋友便会在休息日坐着滑竿来到芷溪,到深湾泡泉水浴。据芷溪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那时溪流生活着一公一母两只金鸭(有可能是色彩艳丽的野鸭),当地老百姓为了感谢飞虎队不远万里来芷江帮助中国抗战,将其中一只公的金鸭赠送给来此洗澡的飞虎队员,溪谷就只剩下一只“单相思”的母金鸭。从此,“深湾”便更名为“婆洞”。芷江话,“婆”也可是“母”的意思,“婆洞”,母金鸭“单相思”的溪洞。80多年过去,那只饱受相思之苦的母金鸭早已不见踪影,但美丽的婆洞依然穿过寂静的密林,梦幻流淌。
婆洞是芷溪的主源,溪流自山顶寿木岩没入森林,顺着溪谷奔腾跌宕而下,形成芷江少见的林荫梯级瀑布群。溪谷里古树参天、斜木弯拱、老藤盘旋,似亘古蛮荒、人迹罕至。
//////////////////////
垒石成谷的婆洞多断崖,溪水时而从岩缝挤喷而出,急涌如注;时而从绝壁处跌落,水泻如雪。将近谷底,有一弧形高崖陡立绿林,溪水从崖顶飞流直下20多米,形成婆洞最大的一个瀑布。此瀑因抗战时期飞虎队员曾在此冲浪淋浴,当地人称为“飞虎瀑布”。
//////////////////////
至谷底,婆洞溪水渐趋平缓,与另一个山谷的溪流交汇成芷溪,流过村庄田野,汇入潕水,奔向芷江。
如果有一天,你舀一瓢母亲河的清水,邀友煮茶,也许能品味出那个小山村“水月山风”的芷草芳香......
图文:田骅
芷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