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看好吗 http://www.jk100f.com/引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十年来我国的气候非常反常。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做过统计,从年开始,雨带逐渐北走北抬,单日最大降雨量向来是南方专属,可如今早已悄无声息过渡到河南和山东。
年,单日雨量河南商丘突破记录,达到.6㎜。
年,山东临朐单日雨量.7。
年,郑州单日雨量逆天达到.3。
(国家气象局统计)
这些极端天气给所有人都敲响警钟,提醒人们要留意天气变化,千万不要大意。
一、21年郑州暴雨敲警钟
一件件一桩桩的极端天气事件,让大家心里发毛,想必很多人都对年郑州特大暴雨事件记忆犹新。
7月19日,特大暴雨来临前的那个下午,人们像往常在忙碌一天的学习和工作后分别回家休息,有的人开车,有的人坐公交,也有的人选择步行或者坐地铁。
(郑州洪涝)
谁也没想到当晚雨越下越大,直到晚上9点气象部门发布红色预警信号时,大家回过神发现雨越下越大,似乎天被捅出个窟窿下得没完没了。紧接着,短短一个小时内郑州降雨量竟然超过㎜,而周边降雨量更是高达㎜!
这是组多么令人恐怖的数字。
(郑州暴雨)
郑州地处中原地带,虽然不如南方雨水充沛,但比起北方来相对湿润,其平均降雨量为㎜左右。而在短短一小时内雨水却逼近郑州每年的降雨量,其峰值早已突破百年极限。
让人难过的是,当雨水泛滥成灾倒灌进地铁村镇后又迅速造成多人伤亡。遇难者不分男女老少,他们的离开不仅让大家心痛,也让所有人深思。
郑州暴雨是特例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谁也说不准,几年以后是否会有类似现象发生。
毕竟以目前的科技状态,我们根本无法控制物候风雨,只能够不断摸索和掌握天气运行规律。
而与之相反的是年,江西赣江水位大幅度下降。
(赣江枯水)
同年位于湖南的洞庭湖却提前80天进入枯水期,而且枯的不止一丁半点,整个湖水干涸见底,有市民专程在干河床上赛车越野。
(洞庭湖枯水)
那个如画般的里洞庭一夜间长满杂草,终于变成另外的模样,任谁见到都倍感唏嘘。
要知道江西和湖南可是地道的南方地区,在古代早就有人将其列为江南。
没错,江南!多么美好的名字,有江有河又处于南方,本不应该缺水,可种种反常天象却全然颠覆着大家的想象。
(常态下的洞庭湖)
似乎大自然以某种力量向人们暗示着,降雨量北移似乎马上成真。
如果真是这样,届时北方湿度温度将会集体上升,我国又会迎来新的温暖期。
二、极端气候常出没,北方气候真要回归盛唐?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气象学家竺可桢,他在《5千年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就分析过,我国古代封建时期有四个温暖期,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隋唐。
(竺可桢研究的气候变化图)
唐朝的气候整体温暖湿润,那会儿降雨带并不在华南,而是大量北移集中在江南地区。
西北虽然受到内蒙古气压影响,但由于秦岭森林茂密植被繁盛,所以陕甘的气候偏温暖湿润。
当时长安城内还有南方桔子树种植,在甘肃天水一带还有茂盛竹林随处可见。诗圣杜甫途经天水时曾写过《秦州杂诗》:“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作证。
(竹林)
同样,那时候的黄土高原降雨充沛植被茂盛。也正是北方强有力的气候支持,间接促成盛唐的繁荣。
话说回来,按照这样发展下去,我国气候尤其是北方真会回归盛唐时期的温暖湿润吗?
其实早在此之前,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指出过东亚降雨量北移的现象,似乎种种证明和推测都在表明降雨量北移北抬北扩是不争的事实。
但要说能否回归盛唐气候,目前来讲压根难以简单定论,毕竟这背后形成原因过于复杂,又包含着太多不稳定因素。
三、雨带北移原因多,回归盛唐待时间证明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造成我国雨带北移的两大原因。
曾几何时,全球变暖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当温度全方位升高后,势必会对全球气候带来极大的挑战,到时候传统的气候规律会被打破,北半球的风雨带也会北移,全球的降雨量将会重新整合出牌。
然而谁都明白,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与人类的贪婪息息相关。
(焚烧垃圾)
当自然植被遭到进一步破坏,森林无法继续涵养水源,水汽大量蒸发,加之各地疯狂无节制焚烧有害化学物,石油和煤炭进一步被人们焚烧时,大量的二氧化碳会直接造成温室效应。
而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比如气候不稳、冰川消散、海平面上升。
(美国《气候杂志》显示北极圈温度湿度上升图)
又比如北极圈内被冷冻的细菌将会直接暴露出来,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一些岛国将从此在淹没在海平面,原本只存在于寒冷地带的小动物将会彻底从地球上消失…到时整个生物链被打破。
可别忘了,雨带北移的背后,还有个隐藏的自然因素,即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其实是反厄尔尼诺现象,这是指当太平洋东中部水表温度下降后,导致西部海水温度升高,在信风作用下大量水汽被输送到太平洋西北地区,从而造成位于太平洋西岸降雨量失控。
(太平洋拉尼娜现象)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年长江暴雨洪水,那一年连日暴雨造成长江决堤,大水一泻千里,淹没无数村庄城镇和良田…
(98年长江大水)
当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互相作用下,我国雨带北移的概率性便由此增加,但也只是增加而已,毕竟除了这两大因素以外,还有诸多复杂原因都是我们无法肉眼察觉的,一旦某个因素变动,整个气候又会重新洗牌。
而我们首要面对的,便是在这些气候变化到来提前做好准备,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洪涝意识,减少生态资源浪费。
总之,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