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www.bdfyy999.com本文系作者最遥远的朋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在浙江平水珠茶的名产地嵊县东北角与上虞县紧紧相连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前岗的山村,现属新建公社前岗生产大队。这里出产一种名贵的绿茶,因经过辉制,色泽绿翠起霜,人们称为“前岗辉白”,亦称“泉岗辉白”。前岗辉白的形状好似圆珠,盘花卷曲,紧结匀净,色白起霜,叶底嫩绿带玉白色,泡在杯中,汤色浓厚清澈,香气清鲜,滋味浓醇爽口,并常有醇甜回味,非一般珠茶、眉茶所能比拟,为我国绿茶中的珍品。前岗辉白的产区,位于四明山之支脉复卮山上,山腰处即前岗村。山高海拔八百六十七米,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终年云雾缭绕,夕阳早落,晨曦晚照。地区高寒,昼夜温差大,土肥气清,排水良好,茶树生长壮。
泉岗辉白的展现
早年,复卮山上古木蔽荫,猛兽经常出没,当地农民描绘前岗村的地理形势是:“前岗大岭头,走路碰鼻头,云雾绕山头,老虎蹲岩头。”优异的自然环境,为出产名茶创造了良好条件。前岗辉白与平水珠茶同出一宗,要说它的历史,就得与平水珠茶一起,从很远古谈起。唐代陆羽《茶经》中,在谈到茶叶的产地时指出:“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越州即今绍兴地区,嵊县为古越州茶的主产地。在史料中,唐代诗人将剡溪茶誉为芳液甘华,极度赞美。剡溪在嵊县,汉朝时为沿线,宋时改为嵊县。宋代高似孙留剡多年,熟悉嵊县山水、茶品、泉井,在他所著的《剡录》中记载较详。古人对剡溪茶之栽培、制造、品评亦颇多研究。
陆羽的《茶经》
李易《剡山诗》中写道:“云巘移佳茗,风潭远古松(栽种也)。趁时务撷茗,余力工捣楮(采制也)。丹鼎山头气,茶炉竹外烟(烹试也)。”仲皎将嵊县茶产分为十个茶品,又将剡溪潭谷适宜泡茶用水分为十个水品。十个茶品:瀑布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焙坑茶、大昆茶、小昆茶、鹿苑茶、细坑茶、焦坑茶;十个水品:五龙潭、葛翁井、石门潭、三悬潭、雪潭、偃公泉、亚父潭、紫岩潭、响岩潭、簟潭。可见自古以来,嵊县茶品多、质量好剡溪山谷之水,清甘深洁,宜于沏茶。至今嵊县仍为平水珠茶的产地中心。古代的剡溪茶是属什么茶类,似眉非眉的前岗辉白茶和浑圆似珠的平水珠茶,尚缺少确切的史料可证,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五龙潭
据唐代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和宋代陆游“日铸珍芽开小缶,银波煮酒湛华觞”等诗句以及“龙山瑞草”“日铸雪芽”等茶名来看,推知古代的剡溪茶(唐、宋时的越茶、日铸茶,多数为剡溪茶)属细嫩的散芽茶,制成后装入锡制或铜制小罐中,临用时再碾成细末煎煮品饮。据有关史料,前岗辉白与平水珠茶的形成,与龙团茶的创造发明有关。远在宋太祖开宝年间(—年),丁谓为福建路转运使时,监造龙团茶入贡,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年)置龙凤模制团茶,上饰以龙凤纹,供御者用,以金饰成,是为制造砖茶及茶饼之始源。
龙团茶
宋仁宗广历年间(—年),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独出心裁,改制小龙团以进,其品绝精,旨令岁贡。当时朝野饮茶之风甚盛,制茶之法,标新立异,小龙团茶之问世,可谓前岗辉白及平水珠茶之滥觞。唐宋用茶,多制为饼片,临用而碾之;元明之时,研究制茶者甚多,茶之种类,亦日多一日。嗣后时加演变,直至清初嵊县茶叶多为似圆非圆者,如同前岗辉白模样。清康熙、雍正年间(—年),海禁大开,平水珠茶开始远销外洋。至光绪中期(—年),珠茶出口大盛。为了适应外销需要,商人不断改进外形,始成今日外形浑圆的珠茶,而前岗辉白仍保持原状,唯在采制技术上进一步完善,独创一格,成为另一种名贵绿茶。
饮茶
据当地老农谈,前岗辉白的生产和闻名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极有可能是自珠茶大量出口以后,前岗辉白与珠茶分道扬镳,走自己独立自主道路的结果。前岗辉白的采摘和制造有其独到之处。采摘在清明后、谷雨前,选用茶树健壮新梢的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要求大小匀嫩整齐,无对夹叶和单片。鲜叶采回后,进行摊放处理,白天采摘,当晚炒制完毕。炒制仍沿用传统的手工,挑选技术熟练的制茶工操作。制茶工艺精湛,环环扣紧,一丝不苟。“工艺分为杀青、初揉、初烘、复揉、复烘、炒二青、辉锅七道程序。”
采摘茶叶
其中杀青锅温很高,用双手执竹岔闷杀,多闷少抛,此为前岗辉白炒制技术的一个重要特色,这对消灭绿茶中的红梗红叶,保持绿茶固有的绿翠色泽,提高茶叶香气,维护茶叶的滋味有着重要作用。前岗辉白经辉制炒干后,还须摊凉,割取茶末,筛簸茶片、茶块,然后用特制的铁皮箱密封贮藏,每箱装茶十三市斤左右。近几年来,该茶叶发展很快,全大队已拥有新老茶园六百十亩,年产茶二百多担,已发展的新茶园将陆续投产,茶叶产量将大幅度增加。目前除生产大宗平水珠茶外,正在县农业和科技部门的大力协助下,积极恢复和发展前岗辉白的生产。
参考资料
·《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剡山诗》
·《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