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包拯刨红薯历史小故事 [复制链接]

1#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丞相,清正廉明,断案如神。他一向公务繁忙,怎么会去刨红薯?其实是这么回事:

仁宗天圣年间,青年包拯被派任安徽天长知县。他恤民如子,十分体谅百姓疾苦,当地民众事无巨细都愿意向他申诉。这天,靠山村两个农民刘三和汪二就一起来到县衙大堂找他评理。包公和颜悦色,叫他俩自述情由。

原来刘汪两家同村居住,各有一块耕地相邻,数代人和睦相处,田地之间并未立桩划界,全凭各自种植的农作物辨别范围。多年来相安无事。不料今年两家同时种了红薯。红薯长大,藤蔓延伸交错,绿油油连成一片大田。以至于到了收获季节,已经分不出地界来了,两家凭记忆指认,都说大田中间五条垄沟是自家的。争执不下,矛盾越闹越大。

眼看要收红薯了。两家人来到地头,又争辩起来。刘三指着旁边一棵树说:”我记得春天在此耕地,日头正午时,这树梢的影子正好指在地界上,应以此影为界。“汪二说:”春天日头偏北,秋天日头偏南,树影怎能为凭!“说着在土中捡起一个未完全腐烂的玉米茬子:”我上茬种的苞米,你看这苞米茬子还在呢,这是我的地!“刘三说:”耕地时又翻又挖的,庄稼茬到处飞,又何足为凭!“几步跨过去,弯腰寻找一阵,捡起一个烟草茬说:”我上茬种的烟草,你看,我也找到了烟草茬子,这是我的地!“

”你别不要脸瞎说!“”你才不要脸呢!“两人都说不过对方,火冒三丈,险些打起来。旁边有下地的村民路过,听了一阵,劝道:”你俩在这里争吵无益,何不到县衙请县官大人给你们断清地界,经官立个凭据,以后就太平了。“两人想想有理,这才一同来到县衙,请包公判断地界。

包公听完两人的申诉,问道:“如此说来,你们双方都没有这地块划界的证据,那你们以前怎么能分清地界的?”“回大人,以前我们两家从未在这块地种过同样的庄稼,所以分得清。”“哦.....”包公沉吟一会,又问他俩上次各自种的什么农作物。刘三说:”回大人,我上茬种的是烟草,他种的苞米。”

包公听了眼前一亮:“唔,这就好办了。我这就去地里给你们判明地界。你俩给我带路。”说着,叫上几个衙役,吩咐带上一个小行军锅,自己骑上马,一行人前呼后拥,前往靠山村,直接来到那一大块红薯地边。

包公下了马,望着一大片平展展、绿油油的红薯地,叫刘汪两人上前指出地里有争议的五条垄沟,叫手下人把五条垄沟两边插上木棍做记号,垄头地面也划上一二三四五的编号。然后对刘汪两人笑道:”这几条垄沟暂时无主,属于王土,我们一起来享用几个皇家新鲜红薯,可好?“两人莫名其妙,只能点头。

包公便叫手下人在五条垄沟中各刨出一个红薯,每个红薯身上插入一支尖利的木签,然后拿到河渠边洗净泥土,支起行军锅,就在地头把红薯蒸熟,放凉。然后包公席地而坐,招呼刘汪两人过来,亲手把红薯掰开,分给两人吃,自己也吃,再把薯身上的木签取出,摆放在左右两边,边吃还边问味道怎么样。

衙役们在旁边看着,感觉包大人不像是在判案子,倒像在惬意地吃野餐呢。也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忍不住偷笑。不一时五个红薯吃罢,包公要了手巾擦擦手。站起身,对他们说:”地界已然判明,你们随我来,给他们登记、立界桩吧。“说完手持木签,指着垄沟,说这条是刘家的、那条是汪家的,五条垄沟分得头头是道。

衙役们出乎意料,赶紧照办。刘汪两人也跟着忙活,两人表情欢喜,看起来已同归于好。不一时事毕,衙役好奇,捉个空把刘汪两人拉到一旁,问:”怎么回事啊?啥也没干就判好了。你俩邀约着戏弄大人吗?“

”呀,差官爷可别这么说,我们庄稼人哪敢呀。这是包大人聪明,他叫我俩逐个品尝红薯的滋味,原来呀,收完烟草之后,接着就在烟草地里种红薯,长出的红薯味道发苦;种苞米之后的地里种的红薯,味道甜着呢。包大人提前在那木签上按垄沟号刻了道道,这不吃完就分出来了吗?“”哦,原来如此。亏得你俩还是庄稼人,这些事还用包大人指点?“

”差官爷有所不知,这烟草、红薯都是近些年有人从海外引种来的洋庄稼,我们从前没种过,只想着种出新鲜货色,卖个好价钱,要不是包大人指点,哪里知道这些?话说回来,那包大人也没种过这些庄稼,他偏知道。“”你们这就不明白了。人家包大人学富五车,勤学强记,辛苦着呢。学识渊博也不是便宜来的哩!“”是呀,真是难得。要不然怎么都说包大人是青天明镜呢!“

包公像

红薯地

刨红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